首页 工作交流 内容详情

创立“三基平台”,传承“红烛精神”

发布时间:2020-12-22 12:44:09

创立“三基平台”,传承“红烛精神”

 

江苏师范大学关工委

 

被省内外音乐学界誉为“平民音乐教育家”的费承铿教授,是我校音乐专业前学科带头人,音乐系创始人并长期担任系主任(院长)。他为人朴实友善,为学精益求精,为师严谨细心,深受广大师生尊崇爱戴。2000年退休后,他依然承担着本科教学、培养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的任务,热心指导校关工委社区歌咏宣传工作,无偿参与中小学普及音乐教育活动,终日忙碌奔波。2013年费承铿不幸遭遇车祸,临终前他还惦念着学生的毕业答辩。这样一位可亲可敬可近的老党员、老教授,始终以教书育人为乐,数十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内涵和敬业奉献的初心本色。费承铿的感人事迹和崇高品质,在校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和学习热潮。他的学生和弟子从全国各地赶来,自发筹措资金为他塑了一座雕像。多家媒体作了宣传报道,称颂费承铿为“乐坛红烛”。红烛燃尽,丰碑永存。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弘扬‘五老’精神,学习‘五老’,重视发挥‘五老’作用,推动关心下一代事业更好发展”的重要指示,近三年来,江苏师范大学关工委着力建设“费承铿乐坛红烛”基地,创立“三基平台”,传承“红烛精神”,使之在立德育人,激励年轻教师和青年学子铸魂筑梦、奋发图强上发挥常态化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创新思路

在进行二级学院关工委工作常态化建设合格评估和“创新项目”评选中,音乐学院关工委重视利用费承铿典型事迹和精神,“以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的事育身边人”的工作理念和做法,校关工委认为很具有特色,很值得培育拓展。于是召集音乐学院关工委和党委宣传部、人事处、学工处、离退休工作处等校关工委委员单位一起研讨,形成两点共识。一是费承铿乐坛红烛精神可概括为“求实创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国育才”。其精神风范可信可学,既是音乐学院也是全校建设师德文化、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宝贵财富,必须全面恒久地弘扬光大。二是传承费承铿红烛精神要形成长效机制,必须打造出“可视、可感、可践行、可传播”的教育新基地、新平台。要整合现有资源,创立“三基平台”:以费承铿音乐教育研究所建设为理论平台,以费承铿师德教育实境课堂建设为推广平台,以“费承铿班”建设为实践平台,筑牢理论、推广和实践三个基础,形成学术研究、教育推广、实践传承互为依托,互为补充的可持续发展的基地教育体系,传承“红烛精神”,打造江苏师范大学立德树人的新高地。

二、组织形式

费承铿乐坛红烛基地创建工作由校关工委指导资助、相关部门分工配合、音乐学院关工委负责实施。“三基平台”创建工作中,强调以精神传承为聚合,采取分项目管理,联席会议统筹的建设运营方式。费承铿音乐教育研究所负责基础性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费承铿师德教育实境课堂团队具体负责组织开展各类型宣传教育工作;费承铿班师生承担费老教育理念的践行工作,并配合开展相关宣传教育工作。

我们立足校内资源、积极争取外援。“三基平台”创建成员不仅包括学校相关部门成员、退休老同志和音乐学院师生,也包括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和各界校友代表,构建起了一支开放包容的建设团队。创建工作中,不仅形成了分工明确、组织有序、功能齐备的协作模式,也形成了将关心下一代工作“围绕中心”、主动有效“融入”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整体工作,形成育人合力的工作模式。

三、具体内容

1.夯实理论研究基础

为了准确深入的整理、发掘和研究费承铿教授乐坛红烛精神,2016年5月,由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谢嘉幸教授担任名誉所长的费承铿音乐教育研究所正式成立。三年来,该机构先后出版研究专著(《平民音乐教育家费承铿释传》)1部,在各级报纸刊物发表纪念、研究文章多篇,搜集整理各类一手文献资料、实物、照片100余件(套),为乐坛红烛精神的宣传、推广和践行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2016年7月5日,《光明日报》第六版,刊发了《把党员丰碑树在人心——江苏师范大学已故教师费承铿的追求》一文,成为费老乐坛红烛精神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打造一体化推广媒介的教育实境课堂

形成以实境参观、实景教育、现实题材演出、网上互动为一体,线上线下相融合,具有情景交融鲜明特质的实境教育新模式,力图在3小时之内,向受教育者全面展现费老平凡而伟大的一生,立体感受乐坛红烛精神的丰富内涵。为此,我们扩建了费承铿雕像广场,筹建了费承铿纪念馆,编排了以费老生前事迹为原型的音乐剧《乐坛红烛》,对费老生前作品进行了加工和再创作。精心打造“三个一”工程,即“一尊雕像”、“一个展馆”、“一台音乐剧”,通过“三个一”组合式推广,提升教育成效。2019年初,费承铿师德教育实境课堂被江苏师范大学党委命名为“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实境课堂”。费承铿师德教育实境课堂在高质量完成各项宣传教育工作的同时,自身建设也得到了不断的优化。音乐学院充实了退休教师吴佩芝、副教授吴跃华和一些学生为主体的宣传推广团队。吴跃华是费承铿带过的第一届学生,是《贫民音乐教育家—费承铿释传》一书作者,也是费老中小学音乐教改方案的积极推动者。他已在校内及市区中小学宣讲了10余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费老的事迹精神,讲者动容动心,听者感动入心,宣讲效果殊佳。

3.拓展实践传播平台

2018年4月,我们将音乐学院原“卓培班”正式命名为“费承铿班”。通过集合优质师资力量,选拔德才兼备的青年学子,将乐坛红烛精神不断在实践中加以传承和发展。在费承铿班建设过程中,音乐学院不仅注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且努力营造环境,让学生在志愿者服务、艺术实践、党团活动等实践中,感悟费老一生所倡导的“师范性、民族性和实用性”的教育理念,并提升道德修养,自觉树立高尚的师德品质,成为新时期“四有”好老师,成为乐坛红烛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播者。“费承铿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该班学生先后在省师范生技能大赛、省大学生艺术展演等比赛活动中屡获佳绩,也涌现出了省“优秀团支部书记”单竞瑶、省“三好学生”李露露等优秀学子代表,由“费承铿班”师生所承演的费老生前作品获得校内外师生的一致好评。

四、实际效果及创新特色

费承铿乐坛红烛基地的受众,涵盖全校师生员工、毕业生校友和学校周边中小学师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建设,该基地初步成为江苏师范大学“新生入学必去、青年教师入职必参加、师范生毕业必瞻仰”的场所,并逐步辐射至徐州市基础教育系统师德教育工作之中。

几年来,费承铿乐坛红烛基地先后承接各级别各类型教育活动20余场次,受教育者超过2000人次。其尝试的学术研究、教育推广、实践传承互为依托,互为补充的“三基平台”建设框架,也成为同类型项目构建的可复制模式。几年来,基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建设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业已成为江苏师范大学,乃至周边地区以弘扬传承“五老”精神为载体的立德育人品牌工程。

 


您是 29082908 访问者

云服务支持:路特云媒体融合平台      技术支持: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