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交流 内容详情

坚定信念跟党走 立德树人勇担当

——扬州大学关工委驻会副秘书长、办公室副主任 刘方云从事关工委工作20年的体会

发布时间:2022-05-31 14:04:05



1946年5月1日,我出生在江苏省原邗江县新坝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今年77岁,是一名拥有57年党龄的老党员。去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获颁“光荣在党50年”荣誉纪念章。那一刻,我倍感自豪,激动得热泪盈眶,特地拍下了一张佩戴纪念章的照片永远珍藏。看着这金光闪闪的纪念章,我不禁陷入了沉思,过往的峥嵘岁月和自己成长的经历如电影般在眼前一幕幕浮现。

我于1963年9月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1965年5月1日,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递交入党申请书那天起,我就决心将一生献给党,一辈子坚决听党话,铁心跟党走,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参军入伍20年,我历任班长、排长、指导员、团副政委,并于1966年在一次救火抢险中荣立三等功。1968年参加援越抗美战争,在“1.18战斗”中冒着生命危险勇救战友,4次与炸弹擦肩而过,成功地将身负3处重伤的战友送达安全地带。

1982年,我转业到原扬州师范学院工作,始终敬业爱岗,为服务人才培养和学校事业发展默默奉献。2003年退居二线,从事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一干就是20年,我付出了、奉献了,同时也收获了,被大家誉为关工委的“老黄牛”、戴小红帽的 “刘爷爷”。因工作业绩显著,曾先后被表彰为校、市、省乃至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2019年被校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21年以我的事迹创作的《我是老黄牛,我是红孩子》入选2021年“读懂中国”活动最佳征文,并于9月13日以演讲方式被搬上荧屏,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

回首过去,经历了部队服役和学校后勤及关工委工作两个阶段,虽然岗位性质和工作内容不尽相同,也很平凡,但归根到底都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兵”,都在自觉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一、跨进门:立志做好关工人

2003年,我从离退休处副处长岗位退居二线后被组织安排到校关工委办公室工作。初到关工委,对工作一点也不熟悉,有时竟然将“关工委”说成“公关委”。岗位在变,角色在转换,虽感到陌生,但我暗暗下定决心,作为一名党员,一旦进了关工门,就是关工人,要做一名关工委“真”人,努力干好工作,绝不辜负组织信任。

关心下一代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关工委组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关乎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家育子,是一项万古长青的光辉事业。我有一句口头语:“要么不干,要干一定要干好”。自担任关工委驻会老同志副秘书长、办公室副主任起,我就沉下心来,认真学习有关文件资料,主动进入角色,以昂扬向上的状态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主动担当、真抓实干、争创一流,力求每一项工作尽可能出彩。历届领导和同志们都认为我做关工委工作还行,就这样把我留下来一干就是20个春秋。20年来,虽饱尝酸甜苦辣,有时确因工作推进不顺利产生过思想疑虑、情绪波动,但矢志不渝服务立德树人的信念从未动摇。20年来,我感觉关工委的工作越做越爱做、越做越好做、越做越会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扬州大学的关工委工作干得红红火火,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地位和影响力,为学校赢得了荣誉。有的同志调侃我,说刘方云退休后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释放的正能量比在职时还要大,见到刘主任就想到关工委,“刘爷爷”是扬大关工委的“老黄牛”。

二、责任田:精耕细作结硕果

我把关工委工作当作责任田,精耕细作,力求丰产、优质。扬大关工委成立于1994年12月,其时学校正处于合并办学初期,无固定办公场所、无稳定工作经费、无专职工作人员,起始阶段举步维艰。我接受组织安排后,非常重视自我学习,力求尽快掌握业务知识,熟悉工作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个人学习与工作感悟,利用校党务工作会议、学院关工委工作会议等机会,宣传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意义、重点任务、指导方针、工作原则等。

为让关工委工作有章可循,我在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和在职秘书长领导下,参与起草了《扬州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规则》,组织编印《学院关工委工作指南》,牵头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分年度持续推进落实重点工作任务,力求使工作富有成效。比如2003年主抓老少结对共建,创建了8个明星班级;2004年建立关工委理论宣传组(讲师团),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05年建立党建辅导组,助力二级学院党的建设;2006年组建大学生社团顾问组,指导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组,服务心理育人;2013年在深入调研基础上主持撰写《积极履行委员单位职责,主动作为做实事》,被省教育系统关工委转发推广。在每学期学校召开的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上,我自己动手起草发言稿,总结凝练各二级学院关工委有关经验做法、特色亮点,并结合上级要求提出相关建议意见,对工作实绩明显的学院给予表扬激励,对工作表现有差距的学院敢于亮剑批评,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讲得有血有肉,深受大家好评。2011年10月10日,学校原党委副书记芮鸿岩曾这样评价我的发言:“主题明确,内容全面,爱憎分明,层次清晰。”

为将关爱青少年成长工作拓展到校外,作为校关工委发起人之一,我于2009年11月在高邮市送桥镇建立扬州大学首个校外青少年科技辅导站,并与高邮市关工委、送桥镇关工委合作共建;2012年3月5日,与广陵区曲江街道合作共建新苑社区青少年文化辅导站。14年来,每年均坚持送科技、文化进乡镇(社区)。为拓展关爱工作阵地,创新关爱助学形式,我积极争取校领导和扬州市慈善总会的支持,与一帮热心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老同志志愿者们一道创办了慈善爱心超市。

在关工委平台建设上,我坚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不断擦亮品牌,通过精心打磨确保个个出彩。我还收集资料,组织编写了《朝阳二十年》、《桑榆春晖》、《夸夸咱扬大关工委》等小册子或文章,在校内外产生了广泛而又积极的影响。为唱响关工委品牌,我坚持每开展一次有影响的活动就自己动手写一篇宣传报道稿,及时展示“五老”风采,反映关工组织良好形象,每年有30篇左右的稿件刊登在省市关工网站和有关新闻媒体上,为扩大学校影响力和美誉度做出了应有的努力。

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广大老同志的积极参与下,我校关心下一代工作一直处于全省教育系统高校关工委第一方阵,曾先后多次获评国家、省、市及全国、全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2020年,我们以关工委搬迁为契机,在办公室专门布置了荣誉墙, 受厅局级以上单位表彰的27块沉甸甸的牌匾挂满墙壁,熠熠生辉,令扬大关工人无比自豪。

三、好助手:精心呵护当好家

关工委办公室是关工委日常办事机构,发挥参谋助手、管理服务和综合协调三大功能。初始阶段,校关工委办公室只有我一人,人少事多,头绪复杂,但我能做到科学安排,合理处置,尽可能将把各项工作安排得井然有序,做到与时俱进,忙而不乱。每年在制订工作计划前,我都要不断加强学习,及时把握关工委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确保关工委工作能够紧跟教育形势,紧贴育人要求。对决定了的事情能一抓到底,重在落实,稳步推进。

“好记忆不如烂笔头”。长期以来,我能结合日常工作,自觉养成工作记实的好习惯,迄今已有整整20本约3000多条记录的工作笔记,内容主要包括:有关工作安排、活动计划、会议情况、个人发言及领导讲话要点、学习感悟及心得体会等等。另外,还整理了近70盒的工作档案材料,分类存放。因我熟悉关工委各类资料,对校关工委建立以来所涉档案信息如数家珍,记得比自己生日还清楚,故被同志们誉为扬大关工组织的“活档案”、“大管家”。

除记录日常工作及活动外,我还专门准备了关工委工作经验记录本,将别人好的做法、新的思路、典型经验和认识体会及时收录其中,用于指导自己的工作。平时注意收集挖掘二级学院关工委工作中的闪光点,及时通报表扬,正面宣传。每年都能认真总结年度工作,近两年坚持用PPT、视频等方式全面总结展示关工委工作,传播效果好,给人以振奋人心的感觉。

办公室是展现关工委形象的窗口单位,在我的办公桌上一直放着一张我在部队时的戎装照,这张照片时刻激励着我要毕生感恩于党的教育和培养,一定要走好人生赶考之路,尽己所能干好关工委工作。我还特别重视营造良好工作氛围,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善待关工委每一位老同志,极力为他们开展工作提供便捷服务。凡有老同志来办公室均能做到热情接待,微笑服务,送上一句问候,奉上一杯热茶,一下子就把我和大家的心联结在一起了,大家在一起共商关工委工作,不亦乐乎。

我退休前曾在离退休处任职多年,对全校离退休人员相对比较熟悉,为此,我利用多年积累的人脉关系,甘当伯乐,热心推荐多名政治素质高、身体状况好、群众基础扎实、有一定专长和工作激情的老同志参加关工委工作。我把关工委办公室当作“家”一样百般呵护,工作力求让领导放心,让同志们满意,不少老同志都认为我平易近人,谦虚随和,进了关工委办公室就像到了老年之家一样温馨,跟着关工委,能干出一些“名堂”。

四、钉钉子:吃苦磨炼谋干事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用“钉钉子精神”来担当尽责。我出身贫寒,从小靠吃百家饭长大,打小时就曾吃过草、咽过糠、嚼过观音土,苦难的童年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正是这段苦难的经历,加上在部队20年的历练,铸就了我不怕吃苦、不畏艰难、勇于拼搏、坚忍不拔的品质和毅力。幸福源于奋斗,成绩出自拼搏!在关工委20年,我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坚持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养成勤勉、实干、求真、务实的好习惯。我常以“人要有一点精气神,做每一件事都要有闪光点”来勉励年轻人,并坚持率先垂范。20年来,我就像在职一样,坚持上下班,有时还经常加班,就连寒暑假多半时间也不例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已养成习惯。

2013年我创新提出在二级学院关工委设立执行秘书制度,坚持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全校性关工委执行秘书会议,以实现“以会代训,布置工作,交流经验,提升能力”的目的。现在29个学院关工委工作蒸蒸日上,由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同志们对关工委工作从不懈怠,关工委办公室座机短号71552成了联结校院两级关工委的热线。

我理解的“钉钉子”精神就是:一是用心,要以主人翁精神多想多投入;二是实干,只要发扬钉子的一般的挤劲和钻劲,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业绩。我经常用乘客挤乘公共汽车这个比方来形象地比喻“钉钉子”精神,运用到实践中就是干工作就像挤乘公共汽车一样,只要勤快一点,用劲挤一下也就上去了,如偷懒应付,则将永远停留在站台。大家称我是实干家,做事认真,敢想、敢讲、敢做,像一盆火热气腾腾,融化别人,有人问我关工委工作的动力是什么?我认为源于我对党的一片赤诚之心和热爱之情,我的血液里永远流淌着忠诚和坚韧,共产党员就是要乐于吃苦干事创业。

五、登讲台:潜移默化续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要讲好中国故事。讲故事是一种喜闻乐见的好形式,能感染人、触动人,教育成效好。关工委工作,一定要善于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向青少年开展革命优良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此,我利用办公之余,将我参加援越抗美战争在炮火中勇救战友等人生传奇经历整理成稿,以故事形式为同学们开展红色宣讲。开始我也有顾虑,担心自己没有上课经历,且文化水平相当于成教大专,能否有勇气登上三尺讲台,内心的确忐忑不安。尽管如此,我还是克服心理压力,精心准备手写讲稿,将我的戎马经历编成10多个小故事呈现给同学们。2016年首场报告在旅游烹饪学院开讲,赢得与会者阵阵掌声。课后同学们一致认为,刘爷爷讲的故事真实感人,接地气,有温度,传递的是满满的正能量,令人振奋,催人奋进!

经过几次成功尝试后,我心里有了底,越来越有信心了。经反复修改,先后撰写《军营中锻炼成长,炮火中英勇救战友》、《援越抗美1.18战斗》、《我为什么要入党—— 一位老党员的入党初心与感悟》、《赓续红色血脉,走好人生出彩之路》等讲稿,并全部制作成PPT。仅2021年就以新生入学教育为契机,为全校29个学院新生作《军营中锻炼成长,炮火中英勇救战友》报告,有人说这场报告既是一次人生励志教育,也是一次国防教育。去年我还受邀到盐城工学院、曲江街道以及部分中小学做讲座,炮火中勇救战友的动人故事已经在校内外学子中口口相传。有的同学讲,只要一谈及刘爷爷,我的脑海中自然而然就会浮现出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

这里我要向大家重点介绍一下曾经一度被传为校园佳话的“戎装信”的故事。数学科学学院统计1601班王浩同学于2017年应征入伍,2018年春节之际他非常想家。为缓解其极度思乡之情,我应学院领导要求,用了整整一个晚的时间为王浩同学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我向他讲述自己在部队二十年戎装岁月中的成长故事,并随信给王浩寄去自己的戎装照,勉励他多多珍惜军旅生涯,脚踏实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不要辜负组织培养和师长信任,努力成人成才。王浩同学备受鼓舞,很快就给我回信表示一定不负众望,发奋成才,并随信寄来一套崭新的军装转赠给我以示留念。自此,这一不寻常的跨辈新老军人朋友的“戎装信”故事在校园内广为传播,《解放军报》以《跨越半个世纪的红色传承》为题进行深度报道,《扬子晚报》、《扬州日报》等新闻媒体也广泛转载报道。

再说说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我为同学们利用云端授课的故事。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关工委工作,我们创新思路,转变方式,将关工委理论宣传组(讲师团)由原来的线下面对面授课改为线上“云授课”。如何云上授课,过去我从没听说过,一切都得从头学起。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我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向他人请教,在精心备课准备教案和PPT讲义之余,认真学习云端信息技术,经过认真学习和反复练习,终于熟练掌握了云授课这一现代信息技术,按时和同学们在云端相会,利用网络技术顺利开讲,受到同学们的普遍好评。结合云教学实践体会,我认真总结凝练了云上授课的三点感悟并撰写成文,刊登在学校和市关工委网站上,与大家共同分享,受到广大老同志的一致点赞。6年来,我的足迹遍布扬大各学院、省内有关高校及扬州曲江、高邮送桥等乡镇(社区),累计宣讲近200场,受众达6万人次,大家都称我是“会讲故事的刘爷爷”。

六、自行车:独特风景传校园

早在1976年计划经济时代,我设法搞到一张自行车“购物券”,凭该劵购买到一部凤凰牌28大杠自行车,如获珍宝。40多年来,这辆自行车伴随着我风里来、雨里去,见证了我在部队和地方工作的无数光阴。2000年10月31日,恰逢“世界勤俭日”,我碰巧骑着这辆自行车行驶在文汇路校区梧桐大道上,被扬州电视台记者祁贵仁意外发现。祁记者对我说,刘爷爷骑的是“老革命”车子,对倡导勤俭节约、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很有意义,非常契合“世界勤俭日”的主题,值得广为宣传。于是我所骑的凤凰牌自行车就这样被搬上电视荧屏,当天晚上在扬州电视台新闻频道播放。从此,我这“28”大杠一下子就出了名,变成了“老古董”、“传家宝”,有了这段故事我就更加珍爱这个“老伙计”了。二十年来,我每天头戴小红帽,腰挎印有“扬州大学关工委”字样的小红包,骑着“凤凰”牌二八大杠老式自行车,穿梭在校园里,深入到学院,开展学习调研,为学生做励志报告,参加学生班级主题座谈,深入推进老少结对共建,俨然成了扬大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最后,我要衷心感谢党!感谢学校!没有党对关工委组织的制度性安排和正确领导,没有学校对关工事业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以及对我本人的充分信任、包容和理解,就没有我如此充实、如此愉悦、如此健康并富有成就感的退休生活!我始终坚信:关工事业是一项无上光荣的事业!只要认准了,就必须全心投入,无怨无悔。作为一名老党员,我必将终生坚持红心永向党,坚决听党话,永远跟党走,立德树人不回头。

 

扬州大学关工委驻会副秘书长、办公室副主任  刘方云



您是 28980259 访问者

云服务支持:路特云媒体融合平台      技术支持: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