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坚白:94岁退休老校长爱生如子
发布时间:2024-11-19 19:47:13 来源:教育关工委网站
今年已经94岁的戴坚白,是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退休老校长。2017年,87岁的他悄悄制定了一个“十年计划”,就是想资助贫困学生,先定一个小目标,资助10年。他便主动找到学校,提出每年从自己的退休金中拿出4万元,资助8名品学兼优、经济困难的学生。每年寒暑假开学后,他都会取出2万元送到学校,这样的举动,他已经坚持了8年,40多个孩子受到资助。
戴坚白1930年出身于江苏金坛农村,也是一名寒门学子,深知读书是农家孩子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当年父亲早逝,母亲一人靠种地拉扯几个孩子,因家境贫寒,他被迫辍学在家放了一年牛,后来坚持读书考上了大学。“现在,孩子们都已成家立业,我们老两口退休金不少,简简单单过日子花不了多少钱。”戴坚白认为,国家培养了自己,拿点钱出来回馈社会,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这是应该的。
20年里,戴坚白全家8口人一直居住在学校的学生宿舍区,一有空,就和孩子们促膝谈心,关注他们的品行和学业。渐渐地他发现,有的孩子一天只吃两顿饭;有的孩子父母离异,只能轮流寄居在亲戚家……当时,戴坚白家里有6个孩子,上学、生活都需要钱,他的爱人是一名小学老师,夫妻俩的工资勉强过日子,但学生遇到任何困难,他都是毫不犹豫地接济。
上世纪50年代,他带的第一届学生来自当时六合、仪征、江浦三县城乡,大多为贫下中农子女。为了解每个孩子的情况,他坚持家访。有次去仪征农村家访,走的都是羊肠小道,人生地不熟,一去就是3天。他看到许多学生家长不善言语,穿着打补丁的衣服,但说起孩子时眼神亮亮的,他就感受到肩头沉甸甸的分量。
戴坚白的一颗心都在学生身上。白天,他带着学生读书、运动;晚上,去他们寝室聊天,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困惑。有学生感冒发烧,他在家里煮好面条端去宿舍;有一名学生俄语学得不好,萌生退学的念头,他每天晚上为他一对一辅导,直到他跟上进度。他当了9年高三班主任,有6名学生考上了清华和北大。如今,戴坚白的微信里有多个学生群,与他们聊人生谈生活,这是他最快乐的消遣之一。
生活中,戴坚白和老伴都很节约,在家里,无论大人小孩用餐,碗底不准剩一粒米。退休后,他坚持住在教职工宿舍,不喝酒不抽烟,不讲究吃穿,甚至连一张餐巾纸都要撕成两半用。他最大的爱好是种花、练字、打乒乓球,老伴笑道这些爱好都不用花钱。女儿想拉他逛街去买几件好衣服,儿子想让他去疗养中心住,都被他拒绝了。
退休后,戴坚白除了定期给寒门学子资助助学金,也会与他们分享他的人生感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循循善诱地说上一会儿,再领孩子们吃顿饭,“能做的不多,希望他们能感觉到社会上有人在关心他们。”
在河海大学读大二的小王同学记得他第一次见戴爷爷,是4年前的夏天。爷爷很朴素,上身穿着一件灰色条纹T恤,脚蹬一双旧凉鞋。当时,他刚刚考上高中,母亲得了糖尿病,常年要打胰岛素。在这节骨眼上,父亲还出了车祸,家里经济来源一下子断了。得知他的情况后,戴爷爷宽慰他:“别担心,钱的事情我来解决。”就这样,他接连资助了三年,一直到王禄为考上大学。
小周同学的爷爷罹患阿尔茨海默病,奶奶一级残疾,全家靠父亲开车维持生计。念高中时,父亲意外腰椎受伤,做完手术后干不了重体力活。在最艰难的时候,戴坚白拉了他一把,每年资助5000元,直到他考上了大学。进入大学的第一年,小周同学就拿到了国家奖学金,他立刻买了一副乒乓球拍,放假回家后送到了喜欢打乒乓球的戴爷爷手上。
在2017年,戴坚白还完成了人生的另一个“小目标”:签署遗体捐献志愿书,成为一名志友。他希望,即使自己哪天不在了,也能为社会做点贡献。
让戴坚白感到欣慰的是,那些被他资助的孩子,大多读了大学,其中不乏复旦、同济这样的名校。有孩子给他写信,信中字迹工整,字里行间流淌着真诚的谢意。
在戴坚白看来,自己虽然是个普通的老人,但也可以成为别人生命里的“点灯人”,每个人的点滴善意终将汇成江河湖海。他告诉那些孩子,当他们有能力的时候,拉一把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便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
戴坚白的善举切切实实帮助了那些困境中的学生,受到外界的赞扬。学校老师也被他的奉献精神所打动,以他为榜样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对此,戴坚白十分淡然,他说只要还活着,就会把“十年计划”延续下去,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希望能带动更多的“五老”一起去帮助贫困学子,共同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这正像他所说的:“如果我是一株小草,我希望能在校园里长出一片碧绿的小草地。”
(南京市六合区教育关工委)